8月2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、国际问题专家水均益带着他的新书《益往直前》和读者分享了自己这么多年的感受和变化。这本新书是水均益在1998年出版《前沿故事》后时隔15年的作品,沉默许久的他,终于再次通过文字和大家交流。而我们有幸,和这位新闻老兵来了一次面对面的专访,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个人。
特别的名字“伊拉克”
很多人翻开这本《益往直前》会发现,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描写和回顾几乎占了整书的三分之一,也有很多人像崔永元一样开玩笑说“这是为逃兵之说正名”。不可避免的,我们也从这个话题说起。当我们和水均益老师谈到伊拉克时,他说:“你说的感觉非常正确,那个时间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,但是现在都不重要了,过了十几年,已经都淡了,只要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就好了,无所谓正名之说,我只是觉得这件事儿过了这么久应该解封了,我应该给我的搭档们一个交代。”眼前的水均益谈笑风生,时间的洗礼已经让他不再看重那些评价。当然,不是当事人,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在伊拉克时他们所承受的,即便我们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在伊拉克短暂时光里,他们是多么的难熬,不是害怕,而是遗憾与无奈交织。
就像水均益老师说的那样,伊拉克是一个特别的名字,那里有曾经生死之交的朋友,有遗憾,也有过震撼。为了争取一次采访机会,用藿香正气胶囊冒充“伟哥”,蒙骗伊拉克新闻官;被迫离开伊拉克前他的各种“诡计”,甚至是假装自己的护照被伊拉克友人阿布“偷走”;当自己无法在战争一线时,为“对手”闾丘露薇提供线索和支持,只是为了当大战爆发时能够有一个华人媒体站在最前沿……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,水均益在和我们的对话中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。就像书名《益往直前》一样,水均益始终是一往直前的,即便有时会有种种的身不由己。
在这本书中,你看不到夸张的描绘,质朴的文字就是一幅幅伊拉克真实的画面,尤其是2013年他重返伊拉克的那段描写,有阿布一家的辛苦和愤懑,也有战火纷飞前局势的剑拔弩张。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时光机,带水均益回顾当初,也带我们重返“战场”。
顺其自然刚刚好
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:“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老母亲和我的亲人,特别是我的孩子。”问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段话,他说:“我希望有一天孩子们长大后可以在书架上发现这本书,知道爸爸当年做过的事业是什么样子,然后发现这句话,是送给他们的礼物。”这本作品更像是他对家人的一个交代,而不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。的确,作为记者、国际问题专家,水均益曾多次采访各个国家的政要、领导人,甚至前往伊拉克采访,他对家人的陪伴的确很少。就像后来读者见面会上他说的,自己对女儿水亦诗的照顾和教育其实并不多,他的确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了。
在《高端访问》节目中,透过眼睛,他看见了很多我们看不见的,比如普京为什么如此重视外在形象,日本人为什么注重细节等。对话水均益,确实能看见他那双睿智的眼睛似乎有魔力,能读懂人心。比如他说:“朴槿惠其实就没有外界看得那么坚强,更多的是经历赋予她不得不坚韧的气质。看她的手就知道,很粗糙的感觉。”在水均益的采访中,他看见了受访者与其国家的很多细节,也让我们了解了背后故事。人到不惑之年,他想说说,也已经生而无畏他人的评价了。
拥有事业上的光辉、家庭的圆满,问他下一阶段还有什么目标,他笑着说:“没有目标,顺其自然。我更希望能陪伴孩子们成长,让老母亲能够长命百岁地陪伴在自己身边。”经历种种变化,水均益已经可以看淡一切,也没有什么不能面对和接受的了,反而更愿意顺其自然,以文字分享,仅此而已。
■采访手记
其实在准备采访前,我的内心是很紧张的。毕竟是业界前辈,在他面前无论我问出多么精彩的问题,都会有点班门弄斧的意思。
活动前,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,场地空调出现了问题,我硬着头皮要求把专访改在酒店房间。没想到,水均益老师很快就答应了。面对面采访,眼前泰然自若的他,不像一个遥远的偶像,更像是一个亲切的师长。我看到的是阅历与时间洗涤下坦然自若的前辈,讲每一句话都带着自信与笃定。这份魅力让人不得不注视着他,带着崇拜的目光。
在签售现场我注意到一个细节,他会亲和地和每一位读者交流、合影,虽然会场很热也没有喝水、擦汗。活动结束后还反复强调对我们工作的感谢。我想,他的成功是注定的,因为亲和力和对细节的注重已经让他成了一个愈加完美的人了。
据《时尚生活导报》
原创文章,作者:afeng135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0755cm.com/1977.html